加大开发力度
市场调查显示,与低端产品购销两旺的市场趋势相比,近年来,由于高档品种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振,价格不涨反跌,让一些动辄数千万上亿元投资高档品种的大中型企业主大跌眼镜,也让一些业内人士颇感意外
大众消费看好
产能大需求弱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型品种实施“工厂化生产”后,产品口感及风味均不如顺季产品,导致居家消费减少,加之,高档餐饮领域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是总产提高后,缺乏相应的利用渠道,或者说,没有与之相应的保健品生产规模,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如白灵菇便于厨房加工,但其口感和鲜美程度及烹调凤尾菇炒肉的做法花色却不如小平菇、姬菇;杏鲍菇由于是“工厂化生产”也就是设施化栽培,利用现代调控手段使之充分后熟、充分长大单产水平高了、总产量也高了,随之而来的是产能过剩,加之该种栽培模式的产品口感及风味均不如顺季产品,所以,最低时的批发价格远远低于其生产成本;北虫草在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缺乏相应的深加工利用渠道,或者说,没有与之相应的保健品生产规模,因此,高贵的北虫草只好沦落为“火锅食材、凉拌原料”,价值自然一落千丈
比如普通平菇,虽然在集中产出季节也会降至每公斤6元左右,但最高时可达每公斤12元左右,一般多在10元左右;姬菇价格相对平稳,一般在每公斤10元左右,京、津、沪等大城市的价格多在每公斤12元左右;鸡腿菇的生产多年秀珍菇来一直保持少而精的状态,多为保护性、设施性的反季节栽培,如济南等地的菇洞栽培,常年不断,夏季或冬季的一般批发价格在每公斤12元左右,客商上门收货,虽然价格偏低,但生产者无需进入市场,倒也轻松
培育新兴市场
近十多年来,平菇、鸡腿菇、姬菇等低端大路货,一直呈现产销两旺的市场局面,菇民和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食用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广大消费者对食用菌有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的认知度不断提高,预计今后国内市场对食用菌的消费需求将会以几何级数量递增,未来我国食用菌产品开发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鲜品(速冻品、真空冷冻干燥);二是开袋即食休闲食品;三是食用菌生物科技深加工产品(菇类生白凤尾菇图技产业和多糖体饮料),从而进一步提升至菇类生技休闲养生的概念杨果平/文 吴薇/制图
低端产品走俏
近年来,高档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以及北虫草等价格走势基本相仿,今年以来价格下降的幅度令人直呼“看不懂”比如白灵菇,春节期间每公斤12元左右,与同期香菇、小平菇价格基本持平;再如夏季的杏鲍菇,零售价格每公斤10元左右;又如北虫草每公斤批发价格仅16元,零售价也就26元左右,难以反映其本来价值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表示,我国食用菌产业目前还基本上停留在“只要生产出就能挣钱”初级阶段,食用菌流通主要以一级批发市场为主,只有10%-20%走进超市,消费80%集中在餐饮环节由于食用菌产业不注重对普遍消费者宣传推广、不注重品牌姬菇建设、终端渠道建设,特色产品(如富硒菇、含钒菇、功能菇、一品菇以及仿野生菇等)深加工开发利用力度更是不足,与飞速发展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方式极不适应据了解,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宣传“工厂化生产”,从而导致了盲目集中投资、一窝蜂上马,产能的严重过剩令企业骑虎难下
另外,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加之有些国家针对我国的食用菌产品设置了贸易壁垒,目前各种菇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种类最多,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也最多,过去产业发展基于三大优势:劳动力便宜、原辅料便宜、国内市场大然而,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和原辅料成本的上涨,自2013年起,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前两大优势已经丧失;同时,在“工秀珍菇厂化”生产模式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新的问题和挑战接踵而至,亟待加大政策支持与深加工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培育新兴市场
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基础不扎实,对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加之,消费者对其健康保健方面的认知有限,虽然我国已经成为食用菌生产大国,但不是消费大国,更谈不上成为产业强国由于产销脱节,产能过剩,深加工开发利用不足,市场受整体经济形势和消费能力的影响波动频繁,尚未形成“物有所值”的价格机制,经常呈现价格反转现象,因此,亟待加大政策支持与新产品开发利用力度,在市场培育上下功夫
另外,近两年来各地食用菌市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夏季的香菇、平菇等“反季节产品”,一凤尾菇菌种直呈现供不应求、货紧价高的局面以北京市场为例:去年6月-9月份,客商去承德香菇产地进棚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2元左右,部分时段超过15元,菇民和企业效益增幅稳步增长,该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0月份与此相同的还有其它夏季食用菌品种如高温平菇和小平菇等
本文来源:京郊日报
高档品种受阻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