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建设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建设发展食用菌产业,拉动食用菌产业迅速升级发展,一朵朵小蘑菇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初秋时节走进梵净山西麓的木黄镇食用菌基地,整齐排列的食用菌菇棚绵延数千米。菌棚里,菇农们或给菌棒翻堆消毒或装袋接种,到处是忙碌的生产场景。 “土地租金每亩元,在这里干活1天有多块前,比做农活要好得多。”燕子岩村何明艳说,年她把自家2亩土地租给食用菌基地后,她就在基地打工。5年来她不仅可以拿到务工的薪金、还能领到土地的租金。 年,盘龙村村民王友明带领20多户农户组成的武陵山富民专业合作社,当年合租社种植香菇50万棒,产值近万元。武陵山富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让盘龙村的田小江动了想试试看的念头。
“当时不敢种多,只种了5亩,没想到后来收入7万多元钱。”田小江说,近几年在公司的带动下,蘑菇的市场销售、技术指导都有了保障,今年种植了24万棒。现在,田小江不仅是食用菌基地的管理人员,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食用菌老板”。 这几天,基地上最为忙碌的要算印江棒棒食用菌公司的股东付红军。在一排大棚前,记者看到付红军正忙着把一筐筐新鲜的木耳搬上车。 去年,印江棒棒食用菌公司看准了木黄独特的气候和完善的基地条件,投入资金多万元发展食用菌80多万棒。 “目前进入丰产期有茶树菇和毛木耳,它们的毛收入每棒在6块钱左右,纯利润都超过2元。这样算的话我预计今年的总收入应该要超过万元,纯利润有万元。”对于今年的收入,付红军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账。在木黄镇凤仪村,像何明艳、田小江一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户人。其中,贫困户有48户人。全村90%的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享受食用菌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印江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改革,大力推行由企业(合作社)统一菌种选择、菌棒生产、接种养菌,然后将集中养成的菌棒通过现价销售和赊销给农户进行分散管理出菇,最后在出菇期间统一技术指导、产品回收、采后处理,以及品牌销售的模式发展食用菌,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通过这种模式,公司降低40%劳动投入成本,农户降低30%的生产投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有土地无资金、有劳动力无技术,以及一些劳动力差的农户都能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食用菌生产发展中来,有活干能挣钱。”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友明说。 同样,板溪镇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了泉溪、板溪、青山等10村发展食用菌产业。 “有大棚的他们提供原材料,我们加工菌棒,他们拿回去接种,自己管理;没有大棚的我们直接把菌棒生产好、接种好,他们拿回去直接下田就能出木耳。”合作社监事长周刚介绍。 今年,泉溪村组建食用菌合作社,投入资金70余万元,租地12亩搭建24个大棚发展食用菌。 “当时办这个合作社,资金不足,印龙食用菌合作社给我们加工菌棒,我们按每棒1角5的加工费付给他们,我们自己请2个技术员付了8千元的工资。这样一来,我们节约了资金,负担也就轻一点了。”村支书任江说。 据任江介绍,泉溪村食用菌合作社现共有户群众参与,其中全村47户贫困户全部加入,他们有土地的土地入股,没有土地的就以现金、,或者0等不同金额入股。 今年板溪镇发展香菇、黑木耳共0万棒,其中企业发展万棒,带动泉溪、青山、龙井等村农户发展黑木耳万棒,贫困户参与率达到50%。 既要蘑菇飘香,又要青山绿水。在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面前,印江按照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食用菌原材料问题。自年以来,印江通过外引菌材、内育菌林,以及废旧菌棒二次利用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共赢。 “废弃的菌棒我们通过再次利用,把它们再次制作成香菇菌棒、培育其他菇类,或者用来做肥料,这样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也保护了坏境。”周刚说。 近年来,印江依托梵净山下的好山好水发展了平菇、木耳、香菇、茶树菇、大头盖菇5个食用菌品种。园区吸引了余户农户,2.5万余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周边几个村贫困家庭就业全部覆盖。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